新闻中心

  2020年2月16日15时36分,新四军老战士、离休干部张西蕾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她曾是全国政协委员,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原国家化学工业部化工科技总院副院长,但她还有另外一种身份,就是中国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张太雷的女儿。她曾经对别人说,“父亲的思想和精神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烛光”。回顾张西蕾光辉奋斗的一生,似乎始终被父亲的崇高品格所温暖着、感召着、激励着,追随着父亲的足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1922年11月30日,张西蕾在江苏常州呱呱坠地。当时,中国大地风起云涌,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她出生不久,张太雷就在青年共产国际三大上当选为执委会委员,后来又参与三大的筹备工作,工作十分忙碌且隐秘,甚至连西蕾的母亲陆静华和祖母都不知道他的职业。张太雷只是偶尔借着暮色回到家中,住上几天后,又从屋后的小河边乘船悄然离去。

  1924年秋,正值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局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张太雷便将妻子陆静华和西蕾姐弟三人一起接到上海生活了半年,这竟成为张西蕾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最长时光。在这段时间里,陆静华才对丈夫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1927年,张太雷在领导广州起义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的张西蕾仅仅五岁。

  张太雷学识渊博,十分注重学习。因此,尽管常年四处奔波,不能经常与子女见面,但张太雷从未忽视过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给家中写信,询问家中的情况,关心子女的生活,文笔间透露出浓浓的亲情与关爱。“父亲把家庭的欢乐和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除了模糊的童年记忆,母亲的言谈话语,正是这些书信,勾勒起了张西蕾对于父亲的美好回忆。

  在这些书信中,有一封将她与父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张西蕾出生的前一年,张太雷首次奔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临行之前,曾给陆静华写过一封长信,谈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和对家人的希望,立志要“谋将来永远的幸福”。在信中,张太雷写道,“我立志要到外国去求一点高深学问,谋自己独立的生活……求学问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所以我决计到外国去游学求一点学问,将来可以享真正的幸福……你可以趁这一段时期中用一点功……要选择你所最善(擅)长的功课,学习了可以使你独立……还要学一点普通常识,尤其对于如何教育子女, 是要研究的。历史地理理科,是你应当懂一点的,国文只要多读新的白话文……我们该在这时期中大家努力做,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呵”。

  这封信用毛笔写就,文笔自然,书法流畅,是张太雷众多家书中现在唯一幸存的一封。1938年春,在母亲的指引下,不到16岁的张西蕾,怀着继承父亲革命事业和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只身一人带着这封信到上海寻找党组织。路上为了安全起见,她把信的开头和结尾处的落款都剪掉了。此后,又几经辗转,最终来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皖南泾县云岭村,加入了中国,成为了父亲队伍中的一员,掀开了人生历程中的新篇章。而这封信一直被她带在身边,伴随她走过整个革命战争年代,成为她与父亲相通的“桥梁”,也成为她日后研究父亲生平、思想、观点的重要文献。新中国成立之后,张西蕾把信作为革命历史文物交给了国家,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今,这封信的内容早以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也影响着一代代青年。2019年,天津大学的师生们把这封家书搬上了课堂,通过“一封家书探初心”的情景教育学生的方式,去感悟张太雷“为天下谋未来永久的幸福”的家国情怀,找寻自己的初心与梦想。短短几周时间,3000多人上了这节穿越时空的党课,透过太雷家书的苍劲字体和一张张历史照片,师生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历史,几代人的强国梦想跨越百年时光相互碰撞、交融,太雷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不断传承、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张西蕾先是在南京从事教育工作,后又申请调入丈夫冯伯华所在的南京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工作。自此,夫妻两人与化工行业结缘,一直工作到离休,为祖国的化工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58年,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中央决定从在职干部中抽调一批人进入天津大学培养。得知这一条消息后,已经调任化工部设计院党委副书记的张西蕾踊跃报名。她知道,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张太雷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1916年,张太雷考入北洋大学法科读书。在校期间,他开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中国的创建工作,开启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学校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张太雷因投身革命而未来得及取回的毕业证书。

  当时,张西蕾已经36岁,又已经是正处级干部,参加调干生学习需要脱产,还可能会对职务升迁造成影响。身边同事十分不解,都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去吃这个苦头。但追思父亲的历程与教诲,她说,“我是一个有点心气的人,总是不甘心平平淡淡凑凑合合地被生活牵着跑,一个人总是应该争取生活的主动,多充实自己。”

  调干生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须补习文化一年,专业学习两年,三年结束后可以拿个大专文凭。但张西蕾觉得自身参加革命前已经念完高师二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教师岗位从事过教育工作,便想直升本科。学校提出要通过考试才行,张西蕾说:考就考,只要能升本科学习!学校用当年统招的卷子让她做,一场考试下来,平均每科都在70分以上,学校破例让她直升本科,与父亲成为了校友。

  当时的本科学制长达5年,需要全部呆在天津,一个月只能回北京的家一次。张西蕾考虑到家中还有5个孩子需要照顾,丈夫又总是出差,实在是不太方便,便向学校提出转学到北京化工学院学习的想法。两所高校当时都有5年制化工系,根据张西蕾的真实的情况,组织上批准她转学至北京化工学院学习的要求。不知是巧合,还是学校有意安排?她的学生证编号竟为001。

  张西蕾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早起晚睡,既要准备自己的课业和工作,又要照顾家人的生活。靠着在革命战争中练就的坚韧和毅力,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毕业时门门功课都是4分、5分(五分制)。那段时间,她的五个孩子都在上学。每逢期末,大家都会把成绩单拿出来比一比。张西蕾说,“我家的桌子上有六份成绩单,其中一份就是我的,成绩照样不落人后。我相信这对孩子们也是一种激励。”

  毕业之后,她被任命为化工部直属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经过她与同事的共同努力,几年时间,所内由当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近500人,成为国家合成纤维研究领域的领军单位。此后,她奉命带领全所人员湖南岳阳进行“三线建设”,负责石油炼厂气和芳烃原料、生产“三纶两脂三橡胶”等“十大项目”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改革开放时期,张西蕾曾任化工部科技局副局长、化工科技总院副院长, 她所带的科研组的成果,多次受到中央嘉奖。离开工作岗位后,又连续担任了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西蕾逝世后,亲人们遵照她的遗嘱,丧事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如此节俭淡泊的作风,是源自父亲精神传承的真实写照,也是她整个人生风范的缩影。

  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人,张西蕾从不刻意向外人张扬自己的身世,就连对子女也很少提及,以至于在后来的政审调查中,有人还半信半疑地问她:“你真的是张太雷的女儿吗?”尽管很少主动向外提及父亲,但父亲给予张西蕾的精神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她也一直是按着父亲的要求去做的。“从她的身上,让我似乎看到了张太雷烈士的影子。他们父女从长相到内在精神气质都跨越了时代而得到了美好传承”,与张西蕾有过几十年交往的天津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珊这样评价道。不仅如此,张西蕾还将父亲的精神转化为追求高尚、朴实、严谨、自强不息的家风带给了后人。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央决定为张太雷等12位党的创始人出版传记、论文集和回忆录,但由于张太雷牺牲较早,历史资料散失较多,搜集工作量大等诸多原因,这项工作并没有如期完成。张西蕾一直有份夙愿,就是把父亲张太雷的生平、著述整理出来,予以出版,供后人学习和研究。她常常对别人讲,“我并不希望我们大家都知道我是张太雷烈士的女儿,但是我希望我们大家能够时常地想起像我父亲一样为民族的解放而献身的先烈们,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就会更加珍惜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

  离开工作岗位后,张西蕾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张太雷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她不顾年老体弱,长年往返奔波于北京、常州、广州、天津之间,协调各方力量,发起成立张太雷研究会,筹措设立“张太雷研究基金”,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常州张太雷纪念馆”的建立和发展,为《张太雷文集》《张太雷文集(续)》《回忆张太雷》《张太雷年谱》《张太雷》画册等文献书籍的出版,为电视纪录片《英才一代青春魂》《热血英魂》和电视连续剧《大雷雨后》的拍摄上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女儿冯海晴回忆说,“母亲很少在我们跟前谈及外公的事,但我们大家都知道外公在她心中有很重的份量,到母亲退休后,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搜集、整理外公的事迹、史料上。”

  正是在这一段时期,张西蕾与天津大学再次结缘。张太雷是从北洋大学毕业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这里留有太多的太雷元素和印迹。除了未取走的毕业证书,在学校的北洋广场上,矗立着镌刻有开国元帅和题写的“革命先驱”、“北洋之光”的张太雷铜像。雕像前的主干路,被命名为“太雷路”。学生活动中心前的广场,被命名为“太雷广场”。学校校史上,讲述着张太雷的感人故事。在张西蕾看来,这是父亲一生中值得深刻怀念的地方。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张西蕾多次来到天津大学,参加学校纪念张太雷的系列活动,与校内专家研讨有关太雷著作的编纂,参与张太雷纪念室的建设,向青年师生讲述父亲的故事与精神,关心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她勉励青年学子,要以张太雷为榜样,在党的旗帜下、在建设祖国繁荣社会的大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8年,张太雷百年诞辰前夕,张西蕾联合子女亲属捐赠10万元设立“张太雷奖学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倡导推动在学校设立了“张太雷班”。后来,学校为弘扬太雷精神,培养青年学生,又于2006年开始设立“太雷班”,现已有十四期学员。2012年,学校设立天津大学张太雷研究中心,已是耄耋之年的张西蕾被聘为中心名誉主任,继续为张太雷思想和精神的研究与传播而奋斗着。在她心中,父亲是永远的楷模。她所作的一切,不是单纯的寻根,而是一种精神遗产的抢救,目的是弘扬一种精神、一种美德,去启发、温暖和护佑更多的后人。她的心愿似乎已经实现,在得知张西蕾逝世的消息后,“太雷班”的学员们自发书写心语,“我们怀着悲切之心沉痛悼念张西蕾同志,愿张老在天之灵得以安息!请您放心,太雷精神,会有亿万中华儿女继续传承”。

  有一种精神润物细无声,有一些故事世代永流传。在张西蕾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幼年起,就有一团烛光在我心中闪耀,跟着时间的推移,这烛光愈加明亮灿烂,它给我温暖,给我鼓励,给我信仰,给我支撑。追循这烛光,我走着自己坚实、无愧的人生。这烛光是我的父亲张太雷为民众解放事业不懈追求、英勇奋斗的崇高灵魂”。烛光在前,一直指引着她前行的路,成为她人生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而她可歌可泣的一生,如山坚毅,似水柔情,和父亲一样,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如今,张太雷的故事为更多的人所传诵,张太雷的精神为更多的人所传承,这是对她最好的告慰。张西蕾心中那永不熄灭的烛光,愈加的闪亮,愈加的灿烂,将照亮更多后人的前行之路,激励他们为祖国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去前进、去奋斗。

  近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强调要逐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

  昨天从天津大学获悉,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评选产生的新一期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

上一篇:光看名字就完蛋了!网友扒出宗馥莉宏胜公司产品品牌猛烈怦击!
下一篇:科学网—文化微议